赵福基




















赵福基,男,辽宁营口市人,1911年出生,哈尔滨交通学院教授。曾经留学美国获经济学硕士学位。1949年回到祖国。“文革”开始后被批斗。1968年夏天,哈尔滨交通学院当局突然通知家属,声称他“畏罪自杀”,死因至今不明。

赵福基在抗日战争时期是一个爱国的学生。东北被日军占领后,他作为流亡学生,来到尚未被日军侵占的天目山,担任浙西文化馆馆长。在此期间,他加入了国民党。他积极参与救助在中国与日军作战的美国“飞虎队”跳伞飞行员,为他们担任翻译,并且因此和一名美军的将军成了朋友。

抗战以后,赵福基来到美国留学,先后在芝加哥、费城读书,最后,1949年在纽约大学取得经济学硕士学位(右图为赵福基的学位证书)。这个时候,中国的政治局势已经基本定局,可是赵福基还是怀着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服务的愿望,离美回国。赵福基刚回国不久,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成立了。他先后在苏州和上海任教。在全国性的大专院校“院系调整”中,上海法学院等几所文科院校被强行组合成上海市财经学院,赵福基成为该校的一名教授。可是,当时中国盛行“计划经济”,他在美国所学的适合“市场经济”的知识,都无法使用。

1958年,上海财经学院将一批“政治上不可靠”的“内控对象”,遣离上海,调往安徽、黑龙江等地。赵福基教授被送往黑龙江省。当时适逢“大跃进”造成的浮夸风,在条件尚不成熟的时候,当地提出要“一个县办一所大学”。因此,他在到达省城之后,被送往肇源县。在那里他被迫改为教英语。大饥荒很快来临,这些匆匆上马的学校很快下马。经过一段时间的争取,他终于调入哈尔滨交通学院。

可是,“文革”很快开始,赵福基教授立即被批斗和侮辱。当时他的家在上海,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,他曾被中止探亲假,不能回家。1968年夏天,“清理阶级队伍”开始了,他的妻子和孩子突然接到哈尔滨交通学院的电报,电文直接以“畏罪自杀”的字眼,向赵福基教授的家属告知他的死亡。所有和他接触过的人,都对他热情开朗的性格留下深刻印象,因而对他的自杀深感震惊。家属无法也不敢打听他究竟怎样死去。赵福基教授留下了四个尚在学校念书的孩子,最小的女儿只有八岁。他们都必须依靠母亲当小学教师的微薄工资维持生活。在当时,“畏罪自杀”本身成为“罪行”,所以三个上中学的孩子在毕业分配时,受父亲“问题”的影响,全部下乡务农。 文革结束后,赵福基教授得到“平反”。

赵福基教授去世时才八岁的女儿,后来来到美国,她和许多来自中国的留学生一样,过着正常的生活。她的父亲赵福基,原来也是应该可以拥有一个正常的教学生涯和家庭生活的,却这样悲惨地去世了。